五四農場,北緯39°52′,東經
124°08′附近,東與朝鮮毗鄰,西至
北井子鎮,東西沿線長達近50千米。轄4個農業分場,人口5355人(2010年)。農場總部坐落于東港市開發區境內(東港市黃海大街318號),距丹東市36千米。 [代碼]210681405:~500趙氏溝分場 ~501窟隆山分場 ~502
臨海分場 ~503小寺分場 。遼寧省東港市五四農場成立于1963年,是以農業、
水產業、工商業為主的中型國有農墾企業。
1963年建五四農場,屬安東市,1968年屬東溝縣,1987年改五四鄉。1997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濱海、柳條邊、古溝、新港、大臺子5個村委會。2002年撤銷五四鄉;五四農場實施政企分開。將五四鄉原所轄構新港村(區域面積3.63平方千米)劃入新興街道辦事處,將大臺村劃入前陽鎮,將柳條邊村、#rega:12#劃入長山鎮,將濱海村劃入北井鎮。
農場下轄4個農業分場,現有人口5355人(2010年)。
境內屬溫帶濕潤
季風氣候區(
海洋性氣候),冬季無嚴寒,夏季無酷暑,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溫度在11.4℃。
全場總面積為43.16平方公里,均屬沖積
濱海平原,
設施漁業3萬平方米,高標準
無公害水產品苗種繁育基地3500平方米,年生產各類無公害水產品苗種10億尾、粒以上,有水產品加工廠2座,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全場農業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18%,農產品產量年平均遞增10%,人均收入年平均遞增
12%,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
在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級主管局的關心支持下,堅持以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經全場黨員干部和職工群眾的共同努力,糧食生產多年奪取豐收,水產品養殖收入大幅提高,工商企業克服
金融危機,得到平穩發展,以堡屯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新農場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以“科技興場、工業強場、實現‘三增’、
共同富裕”的發展戰略得到順利實施。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大歷史任務提出來,對以
集體經濟為主的國有農場來說,將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中共中央、國務院2006年1號文件中明確要求國有農場“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示范作用”,這不僅從政策上確定了國有農場的現實地位,更賦予了國有農場重要使命。
五四農場在發展中得到了這個“天時”,再加上自身特有的“地利”,隨著遼寧“
五點一線”和
丹東臨港產業園區發展步伐,把握機遇,瞄準時機,明確思路,爭取政策,積極開展招商引資,近幾年新上企業6家,全部達到規模企業標準,增強了農場的發展后勁。
1、全場萬畝優質水稻基地和千畝
有機水稻基地在2008年之前全部達到水稻全程機械化。大力倡導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在國家農機補貼和農場農機獎勵雙項政策的推動下,全場現有各種農機具346臺,插秧機已達到200臺,大型
收割機3臺,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農戶直接增加收入在10萬元以上。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處在全市前列。
2、是國家“百億工程”創高產示范區。引進種植出口創匯
優質水稻品種“越光”,產品遠銷到日本和國內部分城市,2004年獲
遼寧省農業廳“
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證書”,采取“企業+農戶+
訂單農業”的運作模式,帶動廣大農戶增產增收,引導農戶進入國際市場。聘請科技顧問、
沈陽農業大學、聘請高級農藝師進行田間技術指導,與農戶在經濟效益上實現了“雙贏”。
3、2008年—2009年連續兩年農場相繼研發的“海闐”牌大米和“五四農場”牌大米成功打入市場,首次實現了農場建場45年以來由單一賣水稻到賣品牌大米的突破。為此,投資600多萬元新建一座儲藏能力5000噸的糧食儲備庫和日加工能力40噸的
稻米加工廠。當年就獲得國家有機加工廠認證。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盈利,市場形勢發展良好,已在
丹東、沈陽、大連、北京、包頭、上海、成都、福州等城市開辟了市場,建立經銷店100多家,年銷售大米突破700噸,為全場稻米產業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和市場。全場已有6000畝水稻獲得了國家有機稻米認證。水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項目通過了國家專家組檢查驗收,成為全省首家跨入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品牌稻米。
4、建立陽光溫室蔬菜小區。投資近30萬元,新建陽光溫室蔬菜大棚19座,實現“水、電、路”三通,解決了職工群眾增收問題。經濟效益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