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快到了,大家的家鄉都吃什么樣的美食呢?現在農民伯伯給大家盤點下全國各地清明的美食習俗,也歡迎大家補充。
一.青團
每天清明時節,上海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麥芽塌餅
江浙一帶的你在清明節有沒有吃到一種叫“甜芽塌餅”的特色小吃呢?它特色主要取決于它制作該餅的重要原料佛耳草和麥芽。佛耳草,學名鼠曲草俗稱清明菜,當地人又叫石灰頭草。麥芽塌餅其貌不揚,但制作的工序卻相當繁復。先用大麥浸水發芽,曬干磨成粉待用。在村間田埂上采摘佛耳草,洗凈曬干。在米粉中摻入適量的麥芽粉——這是做好麥芽塌餅的關鍵,摻少了餅子“塌”不下來,食之會有硬硬的感覺;摻多了,餅子會“塌”得過分,成不了形。接著,和以煮熟剁爛的佛耳草,加適量的水和成面團,包餡成餅。餡料有赤豆沙和黃豆沙兩種,再加上用糖制的豬板油丁和核桃肉。在餅的外層撒上芝麻,用猛火蒸煮。蒸熟待餅涼后,在平底的鍋上油煎,煎至撒芝麻的一面略呈金黃色,用刷子涂上用麥芽做的糖水,這時,清香撲鼻、黛青光亮、細膩甜糯的麥芽塌餅便呈現在面前了。(但是小編沒有吃過哦,這些也都是網上看來的,據說非常好吃,推薦給大家吖!)
3.艾粄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是清明粄中的一種。艾粄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起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4.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里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后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著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5.大蔥和蛋餅
山東青島許多人家清明節都要吃大蔥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6.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7.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谷物類,谷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8.子福饃
山西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白痈px”又名“指福饃”,取其諧音多子多福,指望子孫享福的意思,它把后人對祖先的信奉和祈求,以及長輩對晚輩的期望化成一種具體的實物體現。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清明節,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一種載體,是我們民族血脈相承,精神永存的具體體現,“子福饃”寄托了我們對家庭和諧興旺,對民族精神代代相傳的意愿。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形狀花樣很多,面的種類也很多)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鲍I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
9.菠菠粿
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如今,街上“米時”粿店也大量出售菠菠粿。是用菠菠菜(生長于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10.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
大家家鄉清明都吃什么呢?歡迎大家來分享自己家鄉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