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特征
東港雜色蛤,簾蛤科,是一種海產小型雙殼貝類,殼堅厚、卵圓形、極膨脹、殼高、殼長比例不一,小目面寬,呈橢圓形或略成梭形,韌帶長且極突出,貝殼前緣稍圓,后緣略呈截形。大多棲息在潮流暢通,風浪較小,有流水注入的砂泥底質的內灣灘涂的中、底潮區、廣溫、廣鹽,主要食料為硅藻、重輕藻等,雌雄異體,一年成熟。東港雜色蛤的生物學特征為貝殼一般殼長2.5—3.5厘米。表面顏色多變,一般為深褐色或灰黃色,雜有彩色斑紋,生長紋和放射肋均細密。殼內面灰黃色,略帶紫色。鉸合部細長,每殼有主齒3枚,左殼前2校與右殼后2枚頂端分叉。外套膜左、右兩片外套膜除在背部愈合外,還在后端和腹面愈合,并形成出、入水管。足部和閉殼肌,足位于身體前腹面,較發達,呈斧刀狀,兩側扁平。足內有發達的腺體。足基部有前、后縮足肌附于前、后閉殼肌的內側。前閉殼肌呈卵圓形,后閉殼肌呈圓錐形,較發達。雜色蛤的內部構造分為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生殖系統和神經系統等。
內在品質
東港雜色蛤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的種類組成及配比合理;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較高,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還有多種維生素和藥用成分。含鈣、鎂、鐵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東港雜色蛤每百克含蛋白質8.37克、鈣324毫克、鐵75.9毫克、磷70毫克、硒0.63毫克、核黃素0.12毫克。
產地環境
遼寧省東港市近海的鴨綠江口漁場和圓山漁場屬南溫帶濕潤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因而,具有其獨特性。一是氣候條件優越,因常年受季風影響,形成雨熱同季,水熱共濟,光溫水資源豐富的氣候特點。二是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一年之中盛行風向的季節變換明顯并伴隨風向的變換產生顯著的的季節性氣候差異。三是氣候要素變化急劇,由于臨近陸地,海陸兩種截然不同的下墊面共同影響著海洋氣候,其氣候特征必然出現氣象要素的急劇變化。四是災害性天氣頻繁,海區處于中緯度地區,這里是南北氣流交綏的地帶,各種天氣系統活動頻繁,一年四季均可出現災害性天氣。
漁場氣溫變化的趨勢,是從北向南溫度逐漸增高臨近陸地的年平均溫度為9.1℃,而處于最南端的漁場年平均溫度為10.8℃,偏高1.7℃。月平均氣溫為1月-6.6℃、2月-4.9℃、3月1.3℃、4月8.1℃、5月13.8℃、6月18.3℃、7月22.2℃、8月23.7℃、9月19.5℃、10月12.7℃、11月4.1℃、12月-3.5℃,全年平均9.1℃。
漁場降水由于受海陸熱力屬性不同及動力因素差異綜合影響的結果,表現在降水等值線上基本與海岸線平行,并與沿岸向海上遞減,年平均降水量為642.7毫米。
漁場的溫度梯度和氣壓梯度的季節變化明顯,所以季風強烈,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春秋過渡季節,風向多變。月平均風速為1月7.0米/秒、4月5.8米/秒、7月4.5米/秒、10月6.1米/秒,全年平均5.8米/秒。
歷史淵源
東港雜色蛤在東港是當地漁業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成為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
2003年開始,東港市連續幾年都舉辦了“東港市旅游節”,推介和品嘗東港雜色蛤是展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東港雜色蛤是東港市的一個傳統水產養殖品種,倍受人們的高度關注,最早的《東溝縣志》(東港市的原名)、《東港年鑒》都有關于東港雜色蛤的記載和描述。
原東溝縣水產局《東溝縣水產系統統計資料》中,自1953年開始,就把東港雜色蛤作為主要的水產養殖品種加以記載。
進入21世紀,隨著東港雜色蛤出口數量的增加和產品質量的提升,東港雜色蛤被商檢部門確定為國家級原產地名特優產品,并公布在《中國質檢網》上。
2017年12月14日,遼寧雜色蛤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儀式在東港市舉行。
地域保護范圍
東港雜色蛤主要產自位于東港市境內的潮間帶灘涂,地域保護范圍:東界自東經124°05′25″,北緯39°49′44.18″至東經124°06′00″,北緯39°44′26.23″;南界為0米等深線;西界自東經123°30′49.94″,北緯39°47′38.33″至東經123°30′52.81″,北緯39°45′24.56″;北界為陸地海岸線。面積2.42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