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特征
東港梭子蟹外觀,體型碩大,體態豐滿,體紋明顯,色澤鮮艷,無黑斑,臍上部無胃印。活力,螯足與軀體連接緊密,不松馳下垂。鰓絲,鰓絲清晰,白色或微褐色,無異物。組織,體形肥滿,腹部緊貼中央溝,手指壓腹部有堅實感,肉質緊密有彈性,不易剝離,蟹黃凝固不流動。氣味,具鮮活蟹固有鮮、腥氣味,無異味。
內在品質
東港梭子蟹內在質量要求肉質細嫩、潔白,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口味最佳,可食部分占52%。東港梭子蟹的營養成分每100克中,含天門冬氨酸(ASP)956毫克、蘇氨酸(THR)433毫克、絲氨酸(SER)479、谷氨酸(克LU)1435毫克、甘氨酸(克LY)652毫克、丙氨酸(ALA)570毫克、胱氨酸(CYS)53毫克、纈氨酸(VAL)474毫克、蛋氨酸(米ET)183毫克、異亮氨酸(ILE)366毫克、亮氨酸(LEU)685毫克、酪氨酸(TYR)360毫克、苯丙氨酸(PHE)463毫克、賴氨酸(LYS)575毫克、氨(NH3)140毫克、組氨酸(HIS)182毫克、精氨酸(AR克)773毫克、脯氨酸(PRO)586毫克、鈣1.03毫克、鎂825毫克、鋅32.9毫克、二十碳五烯酸(EPA)(占總脂肪中)13.70%、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占總脂肪中)14.12%、單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中)338.0%、多不飽和脂肪酸(占總脂肪中)29.09%。
歷史淵源
東港梭子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自古就被視為海鮮佳品。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韻》中寫道“陸珍熊掌爛,海味蟹螯成”,將海蟹螯足與熊掌相提并論。
清代,李漁有“蟹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貴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贊譽。
東港梭子蟹自古以來,就受到了當地人們的高度關注,最早的《東溝縣志》(東港市的原名)、《東港年鑒》就有關于東港梭子蟹的記載和描述。
原東溝縣水產局《東溝縣水產系統統計資料》中,自1953年開始,就把東港梭子蟹作為主要的水產捕撈品種加以記載。
20世紀80年代,東港菩薩廟鎮小島村開始人工養殖梭子蟹。當時,養殖苗種完全依賴海捕,靠天吃飯,一旦年景不好,就會欠收。正常年景,養殖戶的經濟收入比較可觀,已經形成當地的主要產業之一。
2005年,在丹東市、東港市水產科研部門的支持下,菩薩廟鎮率先進行了梭子蟹苗種早期人工孵化試驗,當年獲得成功,人工養殖的梭子蟹平均重量達到0.3市斤,單體重量高達0.6市斤,結束了丹東地區梭子蟹人工養殖靠天吃飯的歷史,開辟了梭子蟹苗種早期人工孵化的先河。
2010年,東港市黃海水產品行業協會開始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東港梭子蟹”、“東港大黃蜆”、“東港雜色蛤”三種水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工作,不僅取得了東港梭子蟹、東港大黃蜆、東港雜色蛤地理標志認證,同時還獲得了東港梭子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生產情況
2007年,東港梭子蟹養殖面積比上年增加4000畝,達到2萬畝。
2009年,東港地區出口梭子蟹2500多噸,貨值2076萬美元。
2017年,東港市水產品總產量46.2萬噸,漁業產值56.8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108.25億元。
2018年,東港市擁有冷凍水產品加工企業500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50家,出口額500萬美元以上29家,出口額超1000萬美元13家、超2000萬美元3家。全市水產品年加工量40萬噸,出口額5.25億美元,加工的主要品種為貝類、魷魚、鮐鲅魚、海鯽魚、梭子蟹等。
地域保護范圍
東港梭子蟹主要產自黃海北部的鴨綠江口漁場和園山漁場。地域保護范圍包括18漁區、19漁區、32漁區的2、3、6小區和33漁區。地理坐標為西界北起北緯39°47′04″,東經123°30′57″,向東南至北緯124°00′00″,東經39°00′00″,北界為陸地沿線,東界和南界為中朝海上分界線中國一側,總面積約350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