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特性
東港大黃蜆學名青柳蛤,產于黃海淺海處,外殼呈黃色,其肉也呈黃色,斧型的貝殼,暗黃色的斑紋。蜆肉中含有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硒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還含有微量的鈷對維持人體造血功能和恢復肝功能有較好效果,營養價值頗高。
由于丹東東港附近的海域養分充足,因此這里盛產的黃蜆子比其它地方的個頭更大肉更肥,味道更鮮美,營養更豐富。東港大黃蜆與鴨綠江面條魚并稱“丹東雙鮮”。
內在品質
東港大黃蜆內在品質為殼薄肉厚,肉質細嫩、肉體肥大、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口味極佳。東港大黃蜆的營養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質11.47克、鈣344毫克、鐵249毫克、磷41毫克、硒0.52毫克、核黃素0.08毫克。
氣候情況
遼寧省東港市近海的鴨綠江口漁場和圓山漁場屬南溫帶濕潤地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因而,具有其獨特性。一是氣候條件優越,因常年受季風影響,形成雨熱同季,水熱共濟,光溫水資源豐富的氣候特點。二是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一年之中盛行風向的季節變換明顯并伴隨風向的變換產生顯著的的季節性氣候差異。三是氣候要素變化急劇,由于臨近陸地,海陸兩種截然不同的下墊面共同影響著海洋氣候,其氣候特征必然出現氣象要素的急劇變化。四是災害性天氣頻繁,海區處于中緯度地區,這里是南北氣流交綏的地帶,各種天氣系統活動頻繁,一年四季均可出現災害性天氣。
歷史淵源
東港大黃蜆是東港地區傳統的海產項目,過去因加工方式粗放,制作工藝、包裝簡陋等原因,一度降低了大黃蜆子的“身價”。丹東的加工企業順應市場變化,向精深加工的方向發展,市面上各類真空包裝、罐裝、烘干即食的獨立小包裝等精深加工大黃蜆產品受到本地和外地食客的歡迎。
2013年,東港市申報省級貝類出口示范區,養殖基地和加工企業逐年增加,其中加工企業從2家龍頭企業發展到12家龍頭企業。有7個單位通過無公害產地貝類養殖產地、產品認證,有4個加工企業通過了HACCP認證。
2014年開始,東港龍頭企業通過“海洋經濟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科技創新平臺,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進行多方面的產學研技術合作,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精心指導下,投入資金改造了原有的孵化場,孵化大黃蜆子種苗水體達6300多立方米,一次性孵化大黃蜆子種苗可達30—40億尾,同時配備了大黃蜆子幼苗餌菌培養室,建立了700多立方米的餌菌生長池,使大黃蜆子種苗從人工繁育、人工培養餌菌(喂幼貝活體餌料)到幼貝喂養、幼貝馴化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2014年07月,農業部決定在全國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1500多個,涵蓋種植、畜牧、漁業3大行業和蔬菜、果品、茶葉等22個類別篩選出6個產品進行首批示范樣板創建,“東港大黃蜆”作為全國唯一的水產品躋身首批示范樣板之列。
2015年11月24至25日,經過農業部專家組現場考核評審,“東港大黃蜆子”示范樣板創建各項指標均達到考核要求,同意通過驗收,并給予96.5分的高分,成為全國創建的首批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試點之一,并被農業部推薦為:中國/歐盟成員國原產地保護互認產品。
生產情況
2015年,東港貝類年產量達25余萬噸,占全市水產品產量的58.2%,東港大黃蜆又是東港市貝類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年產量達1.5萬噸。有東港大黃蜆養殖、加工和銷售單位70余個,有20余個養殖單位,共有養殖管護專用船100余艘,單船功率都在80千瓦以上。重點貝類加工企業20余家,還有30余家規模較大的貝類經銷企業。
2016年,東港市有水產品加工廠104家,其中貝類加工企業82家。全市水產品總產量46.2萬噸,其中貝類產量25.8萬噸,貝類出口13.2萬噸,出口額2.66億美元。
2017年,東港大黃蜆地域保護面積7.066萬公頃,年產量7萬噸左右。
產品榮譽
2011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東港大黃蜆”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2014年,東港大黃蜆獲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金獎。
2017年,在中國與歐盟對“中歐100+100”地理標志產品互認情況的公示清單中,“東港大黃蜆”榜上有名,成為遼寧省惟一入列該清單的水產地理標志產品。
2020年7月20日,東港大黃蜆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
地域保護范圍
東港大黃蜆主要產自東港市境內近岸淺海水域。地域保護范圍:東界自東經124°08′27.36″,北緯39°43′31.51″至東經124°07′39.54″,北緯39°36′40″;南界為10米等深線;西界自東經123°30′52.81″,北緯39°45′24.56″至東經123°31′06.00″,北緯39°38′30″;北界為0米等深線。面積7.066萬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