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藍莓果實大小、顏色因種類而異。多數品種成熟時果實呈深藍色或紫羅蘭色,如兔眼藍莓、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等,少數品種為紅色。果實有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梨形,平均單果重0.5 ~ 2.5 g,直徑0.8 ~ 1.5 cm不等,兔眼藍莓的單果重最大可達到25 g。藍莓果實一般在花后70 ~ 90天成熟。果肉細軟,多漿汁。種子細小,食用時可隨果肉食下而不影響口感。
植物文化
在各國有關于藍莓的故事都很多。早起乘船到北美洲的美國人因長期缺少新鮮的水果蔬菜而患上了可怕的“敗血癥”,當地的印第安人就給他們食用一種因果實底部有星星狀的蒂而美其名曰“星星果”的藍色漿果,終于治好了他們的病。美國人認為這是上帝賜予他們拯救生命的果實,于是叫它藍莓(Blueberry)。
二戰時,英國皇家空軍在執行任務前,都會配合服食某種食物,傳說,它能增強飛行員的眼部功能,增強夜晚的感光力,更好的完成任務,這就是藍莓。
長白山天池中的龍女“藍莓”為了百姓安寧,與妖怪同歸于盡。之后,長白山周圍長出了紫黑色的果實。龍王因為思念女兒,日日以淚洗面,變得視力模糊,身患眼疾。龍女托夢說“如果您思念我,就每天吃幾顆紫黑色的果子。”
龍王自此一思念龍女就吃幾顆,數日后眼睛也復原了。由此紫黑色的果子被命名為藍莓。山腳下的人們也會到山上采摘藍莓吃,稱它為眼睛的保護神,可以保護視力預防眼疾,緩解疲勞。
生態效益
藍莓除具有一般果樹所具有的固碳、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態效益外,還具有一些特殊的生態效益。藍莓三大類品種群的品種各有特點,適宜種植在不同氣候條件的地區。而且,藍莓適宜生長在酸性土壤上。過酸的土壤通常因不適宜作物和樹木生長而處于撂荒狀態,而藍莓恰恰需要這樣的土壤條件,這可使許多正處荒蕪的地區重新擁有一片綠色。
發展歷程
我國目前藍莓的栽培大多局限于氣候及土壤條件適宜的地區,利用無土栽培或改良基質的盆栽技術尚不成熟,在藍莓栽培及推廣的過程中遇到了瓶頸,極大地限制了我國藍莓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及產業鏈的建設。培育、建立完善的小漿果生產銷售市場是我國包括藍莓在內小漿果產業發展的又一重任,隨著國民對藍莓及其他越橘屬果實認識程度的加深,該市場發展潛力十分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