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市境內有滿族燈官舞、東港剪紙 、大孤山廟會 等非物質文化。
滿族燈官舞
滿族燈官舞是依據滿族傳統節日--花燈節,改編成滿族現代民間舞蹈"鬧燈官"的?!棒[燈官”舞蹈,由一人裝扮成燈官。身穿官服,頭戴纓帽,另由一人裝扮成燈官娘,身著紅襖,兩耳上掛著紅辣椒,6個滿族少女身著滿族節日服裝,手持豐燈,翩翩起舞,戲耍著燈官。燈官乘坐一臺花轎,為便于表現,轎子是用一根扁擔,轎夫抬著,燈官站、坐在轎桿上進行幽默、形象表演,燈官娘娘緊隨轎旁,兩人邊覆邊逗,配合默契,曲調滿族特色強烈,演奏得抒情、流暢,是迄今滿族民間舞蹈中最有風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滿族剪紙
東港滿族剪紙最早產于明朝末年。在一些祭祀和節慶活動中,滿族婦女常常用樹皮、動物皮等剪一些圖案,張貼在活動現場,以此烘托祭祀和節日氣氛。現在滿族剪紙的材質也被 “新材料”所取代,剪紙的裝飾性不斷增強。每當逢年過節時,滿族婦女們便會用紙剪出各種福字、壽字、喜字、花卉、鳥獸、人物等貼在窗戶上、屋檐下。除此之外,剪紙在衣著方面也得以應用,許多鞋底、帽子、衣服、刺繡等的制作都是先以剪紙作為參考依據的。滿族剪紙傳承人有:東港市孤山鎮的董寶君、新農鎮的劉和秀。
大孤山廟會
大孤山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是大孤山鎮一年一度的廟會,說到孤山的廟會,據孤山鎮志記載:“早在宋代就有廟會之舉,廟會集會地址在下廟戲樓廣場,規模鼎盛時期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間,當時重修海神娘娘廟時,興起了海神娘娘廟會和藥王廟會,每年的四月十八天后宮舉辦民間娘娘廟會。
文物古跡
大孤山古建筑群
大孤山古建筑群,位于遼寧省東港市西部的大孤山南山腰,為清代中晚期建筑。有殿宇樓閣120楹,座落于山上和山下,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10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筑群的布局,在平面上構成1個“壽” 字形。
山上建筑群由三霄娘娘殿、羅漢殿、玉皇殿、龍王殿、藥王殿及鐘樓等組成。在三霄娘娘殿后石壁上有3處泉水匯入1處,人稱圣水。該處石崖罩頂,稱“圣水宮”。
山下建筑群由天后宮、地藏寺、文昌富、財神殿、關帝殿和戲樓等組成,隨山勢高低構筑成階層式院落。院落結構相同,均有懸山式門樓、三滴水牌樓、月亮門、垂花門、圓門等連貫穿通。均分正殿和配殿,由青磚灰瓦木架構成。屋脊飾有陶塑游龍戲鳳、奇花異卉,頂端飾有大象、寶瓶、葫蘆和仙人等,兩端裝飾鷗吻,垂脊飾有跑獸。磚墻雕有“二龍戲珠”“梅鹿青松”“八仙過海”等圖案。
該建筑群為遼寧省現存的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為研究清代中晚期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1962年4月12日,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9月5日,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px; line-height: 0;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5em; color: rgb(51, 102, 204); cursor: pointer;">
前陽人洞穴遺址
前陽人古洞穴遺址位于東港市前陽鎮山城子村白家溝后山腰上,是舊石器時代遺址。于1982年2月19日被發現,1982年5月至6月進行了發掘。洞穴內出土了人類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和石制工具等遺物。兩個人類化石具有黃種人的體質特征,接近中國北方人類型。遺址內還發現炭屑、燒土、燒石等用火遺跡。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和黃色人種中的東亞人種體質特征提供了寶貴資料。1997年1月,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洼遺址
后洼遺址坐落于東港市馬家店鎮三家子村后洼屯果園內臺地上。后洼遺址出土的石雕龍1981年10月在丹東市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南北長15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經碳十四測定,其下層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上層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在發掘出土的文物中,有壺、碗、杯、石磨盤和滑石雕刻的動物等農業生產工具、生活陶器、手工工具和裝飾藝術品。制作水平較高的是生活用陶、手工工具和裝飾藝術品。1988年,后洼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